新娘為什么叫新娘的原因有很多,“新娘”一詞最早出現(xiàn)于《儒林外史》,指剛出嫁的姑娘。從造字法來看,家中有女稱為“安”,女子嫁人便是安家,要從其母親手中接過照顧男人的重任;從女性責任上來看,女子在出嫁后不但要做一個妻子,不久后還要做一個母親,故稱為“新娘”?!靶履铩币彩恰袄夏铩钡膶~,寓意人生新階段的開始。
《儒林外史》是最早出現(xiàn)關于“新娘”兩字的文章,原文為:女兒嫁人,嫁時稱為“新娘”,后來稱呼“奶奶”,“太太”,就不叫“新娘”了;若是嫁與人家做妾,就算到頭發(fā)白了,還要喚做“新娘”。
古人造字,家中有女謂之“安”。古人一向提倡“男主外、女主內”,男人的天性就沒有女人細致周到、溫柔體貼,這又使得男人天生便需要女人的關懷和照顧,年少之時承擔這個責任的是男性的母親。
隨著男子的逐漸長大,離家獨立已成必然。男子成婚不僅代表了他的成熟,更代表了一個新家的誕生,一個新的女子走進家門,也就稱為“安家”,照顧男子的責任,便從母親手中移交到新進家門的女子手中。故稱為“新娘”。
女子在婚嫁之后需要對一個家庭負責。原先由男子的母親負責照顧兒子,之后便改為妻子去做這些事情。在這種身份轉換的情況下,需要女子對自己的責任做衡量,用“新娘”做稱呼可以表示一種新產(chǎn)生的娘的身份,可以寓意為一種隱性的母親角色,體現(xiàn)出新娘本身的重要性。
“娘”在古代的意思是少女、姑娘,如杜十娘,同時,“娘”還是婦女的通稱,如廚娘、漁娘等。結婚這一天是女孩身份的改變,故稱為“新”。“新娘”就是指新婚夫婦的妻子。從而看出,“新娘”寓意著一個女人人生新階段的開始,她是“老娘”的對應詞,“新娘”從“老娘”手中接過了照顧男人的重任。